每年在天气炎热的夏季,溺水事件总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溺水事故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溺水,关于溺水的急救已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观点以及方法,我们主要就溺水后岸上急救的几个容易忽视的点进行科普。
(资料图片)
一、溺水控水问题,即是否需要把肺里的水排出来?
心肺复苏前是否需要控水?
溺水急救需要控水的历史由来已久,似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概念,且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脑海中。在网上进行搜索,可查到多种关于溺水后如何控水的图文并茂的解释和急救方法(见图1),但是,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呢?答案是否定的。
支持者:溺水者是由于大量的水阻塞呼吸道并进入肺部,如不进行控水,则人工呼吸及后续的呼吸支持效果会很差,严重影响患者呼吸恢复,最终可能导致溺水者死亡,故控水是势在必行;
反对者:控水没有意义,理由是控水过程中能倒出的水大部分是胃内的水,而肺内的水很少能排出,且排出胃内的水对急救患者并非必要,反而可能错过急救的黄金时间。
国内多数专家观点:在发生淡水(在我国大陆地区绝大多数都是淡水)溺水时,控水没必要!不推荐上图的做法!但,若是发生海水溺水,则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水,总体原则是不能因为控水而耽误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时间。
原理科普介绍:
1)渗透压的影响。简单理解为,我们血管内液体的浓度与一般静脉补液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几乎一致,大约为0.85%,而海水因为富含矿物质等,其浓度可达3%,故海水溺水发生时,会因为血管内外的浓度梯度导致肺内的水增加,故需要控水(排水);而淡水几乎不含任何矿物质及盐分等,浓度几乎为0,低于我们血管内的浓度,所以淡水溺水时,正好和海水相反,肺内的水会因为浓度差而减少,所以不需要控水(排水)。
2)溺水分为干性和湿性溺水,具体为:干性溺水:患者由于水刺激喉痉挛,气管痉挛,甚至声门关闭,呼吸道及肺内根本没有水或只有很少的水进入,急救过程中只需要争分夺秒清理口、鼻腔内的水和污物,及时开放气道,即可有效地进行人工呼吸,而无需控水,实施控水反而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反而增加胃内容物误吸的风险,有些在控水过程中还增加了意外伤害。湿性溺水:大量水进入呼吸道至肺部,经过溺水过程的患者大多意识丧失,或呼吸停止,或呼吸、心脏骤停,存在舌后坠,喉痉挛或气管痉挛,通过控水的方法很难排出肺内的水;其次,同时根据呼吸道体积计算,呼吸道如果灌满水,充其量仅120ml-150ml,而这点水不必要进行控水,同时肺本身血液循环丰富,进入肺内的水能快速的吸收入血,被血液循环带走。
3)控水更多的是排出了胃内的积水,而非肺内的水,表面上给人的错觉是患者经口鼻排出了很多水,控水效果明显,而对抢救患者生命效果甚微。
结论:对于呼吸停止,或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正确的做法是迅速清理口鼻的水和污物,尽量解除舌后坠,迅速进行有效地人工呼吸,采用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即,第一时间进行CPR,而非控水,是对患者呼吸、循环的恢复及脑复苏最有效的支持。
二、溺水现场急救流程
从流程图也可以很明确的知晓溺水的急救流程,尤其是在控水/排水这个环节,简明扼要,有利于对溺水急救过程的了解。
三、溺水后心肺复苏
1、溺水后心肺复苏流程顺序:
一般心跳骤停的急救顺序是C—A—B,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而溺水者心肺复苏顺序是A--B--C,而非C--A--B,也就是说是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再胸外按压。
原理科普:溺水者最开始出于机体本能反射而屏住呼吸,喉痉挛反射会暂时的防止水进入到肺里面,但逐步就会因为窒息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所以溺水最关键的病理生理特征是心脏骤停前因为低氧而出现的心跳过缓/心跳停止,故首先给予气道开放和人工呼吸是纠正低氧的关键,进而可能导致自主呼吸或循环的恢复,从而达到复苏成功的目标。
2、基于溺水急救复苏的病理生理是缺氧导致的心跳骤停,结合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溺水后心肺复苏的流程具体实施如下:首先给予5次通气,如果仍无自主呼吸和心跳等生命体征,则按30:2的比例进行按压和通气(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持续做5组后再进行心跳呼吸的评估,若评估后仍然无生命体征,继续心肺复苏。但需要强调的是,和心源性心脏骤停不一样的地方是,溺水后心肺复苏不推荐仅仅进行胸外按压,而是需要严格按照按压和通气的比例进行心肺复苏。
3、溺水者心肺复苏的时间需要延长。原理科普:国际复苏联盟对关于溺水急救的成功率做了一个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现,如果溺水事件发生后,若施救者能在10分钟以内进行急救,最终急救成功的概率非常高,但这个时间若超过了25分钟,则成功率就明显会明显降低。但有研究亦指出,若溺水发生在冰水中或温度较低的水中,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急救心肺复苏时间需至少30分钟,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主要是基于低温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会提高存活的时间窗,甚至有建议对于溺水者施救时间不低于1小时。
总而言之,溺水后岸上急救需争分夺秒;若是淡水溺水,在判断无脉搏和呼吸时,无需控水,若是海水溺水,需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控水;溺水后心肺复苏的顺序是A—B—C,应及时给予5次人工呼吸,然后进行心肺复苏,且需延长救治时间。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 急诊科 居学丰